玉门市委编办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统编制,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市委编办立足教育发展实际,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全面达标。一是深入摸底、精准测算。会同教育和人社部门,实地了解学校布局、生源、班额、师生配比等底数,并结合出生人口数,对全市生源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二是编制统筹、充分挖潜。坚持全市“一盘棋”思维,针对城乡间、学校间、学段间编制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完善编制统筹。统筹学校布局、生源变化等因素,于每年秋季开校前对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进行动态调整,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21名,核定后的教职工编制数量高于国家编制标准。
二、强配置,规范优化教育机构设置。统筹谋划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设置,落实机构编制管理相关规定。一是建强基础教育机构。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类别及实际需要,撤销合并玉门镇、清泉乡、昌马镇三个小散弱学校,加强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管理,将玉门市第三小学和玉门市第四小学机构规格由股级升格为正科级,助力学校开展项目申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办学档次。取消全市公办幼儿园行政级别,理顺了管理体制,通过调整优化教育机构设置,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重组和集约高效运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二是加强民族学校支持力度。对我市两个民族乡学校开展专项调研,了解学校实际运行困难,根据两个民族乡学校各学段教师学生数量大,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教学任务繁重等实际情况,对玉门市小金湾乡学校和玉门市独山子乡学校机构规格升格为正科级,并在每年的用编进人计划上予以倾斜
三、兴人才,激发教学队伍自身活力。坚持“健身”与“瘦身”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一是科学制定用编进人计划。综合考量各学段增减变化趋势、教师自然减员等情况,在安排用编进人计划时,优先向生源高峰年段倾斜。积极补充年轻教师力量,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补充教师。二是推动中小学教师有序流动。坚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原则,会同教育部门,全面落实“县管校聘”,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健全完善教师交流制度,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进一步破解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矛盾、供需矛盾。三是用好政府购买服务。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推行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保障,空余编制主要用于补充教师,不断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